24小时手机咨询 18221844698
一、 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又称感染性疾病,与其他疾病不同的是,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 毒、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螺旋体(如回归热)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患病后体内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
传染病还包括寄生虫病(如疟疾),既由原虫及蠕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大多亦有传染性。此外,感染性疾病还包括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如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等。
二、 传染病的历史与现状
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的一组疾病,从人类历史直至今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许多传染病多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尤其是贫穷落后的国家及地区,具有很大传染性及流行 性,如鼠疫、天花及霍乱等烈性传染病,曾在世界许多地区有过多次流行,造成许多人死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大力开展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治疗及预防的研究工作,使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大大减少,有的甚至被消灭,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位疾病。
但近年三十年来,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前者如结核病、白喉、登革热、霍乱、鼠疫、流脑、疟疾等,后者有艾滋病、军团菌、莱姆病、霍乱0139、出血性 大肠杆菌0,57、疯牛病等。
据WHO统计,1995年全世界有1700万人死于各种传染病,57亿人当中有半数受到传染病的威胁。我国从1973年至今,新出现的传染病约有三十余种。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乙型 病毒性肝炎感染人数约1.2亿、结核菌感染约3. 3亿人,解放初期已消灭的性病(淋病、梅毒)又直线上升,新出现的性病——艾滋病感染率不断增加。
传染病的发生、流行除了与病原体有关外,还与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环境、社会因素等有关。做好传染病的控制,首先必须了解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三、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一)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病原体从受感染的机体排出,经过一定的途径,可以侵入另一易感机体,在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这个过程可以不断发生,这就是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 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只有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协同作用才能造成传染病的流行。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流行过程。如果采取措施打断任 何一个环节,流行过程就不能形成。
(二)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1.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受到感染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具体地说,传染源就是传染病病人、 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其传染性各有不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临床症状而携带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2.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人另一易感者机体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有空
气飞沫传播(病原体以空气做媒介,由口鼻腔进入。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是通过空气飞沫传 播)、经水传播(饮用受病原体污染而未消毒的水或者接触了含有病原体的疫水)、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染源或者接触了受传染源污染的用品)、媒介节肢动物传播(如 通过蚊虫叮咬、苍蝇机械携带而传播)、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等。
传染病的种类有很多,依传染途径分为:
(1) 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腮)、麻疹、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流脑)、猩红热、水痘、天花、百日咳、肺结核等;
(2) 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菌痢)、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霍乱、脊髓 灰质炎(小儿麻痹)、流行性腹泻;
(3) 虫媒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 挤疮;
动物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布 氏杆菌病;
(4) 接触性传染病
如流行性结膜炎(红眼病)。
血液或性传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淋病等。
当然,一种传染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
3.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某病原体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很大影响。如果人群中有免疫力的人数少,人群易感性高,则传染病容易发生和 流行。
(1)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一是易感人口的迁人;二是免疫人口的减少; 三是病原体发生变异。
(2) 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一是预防接种;二是患病或隐性感染后免疫人 口增多;三是人群一般抵抗力的提高(如全民健身计划、合理营养等)。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但是传染病流行的发 生及流行的范围和程度,则受环境因素,即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1. 自然因素
气候、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可以影响动物宿主的地区分布和活动规律、病原体在外界存 活的时间、媒介昆虫的地区分布和季节消长人群易感性等,从而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如气候变暖使媒介昆虫滋生繁殖,提高了病原体的存活率使虫媒传染病增多。炎热夏季消化 机能减低,有利于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寒冷空气刺激致使呼吸道粘膜及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助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2. 社会因素
(1) 生产劳动条件
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条件和对象不同,患传染病的种类也往往不同,如从事森林 伐木的工人易患森林脑炎。
(2) 生活卫生习惯
其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有重要影响,如吃生食和喝生水患肠道传染病和肠寄生虫的可能性就大。
(3) 预防措施
其是社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预防接种可提高人群免疫力;消毒和杀虫措施可以切断某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时隔离、治疗传染病患者可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蔓 延等。
(4) 社会动荡
战争、各种灾害均可严重地影响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各种卫生防疫措施难以实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5) 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
优越的社会制度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必然会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卫生设施的不断改善,从而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
(6) 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四) 传染病流行特点
1. 具有地区性
有些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如流感、菌痢、麻疹;而有些只局限于部分区域或单位,如疟疾、鼠疫。
2. 具有季节性
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肠道传染病夏秋季节发病率高。
3. 周期性
某些传染病具有周期性流行现象,如流感、麻疹,若干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
4. 与患者特性(年龄、职业)有关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的疾病,如麻疹、乙脑、白喉多见于儿童;病后免疫力不强或短暂的传染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生,如流感、菌痢。
5. 流行程度
流行病的流行过程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的影响表现出不同强度,依发生率高低、波及范围、发病时间长短可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和暴发。
(五) 传染病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原则是: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1. 控制传染源
首先防止传染源进人:对来自疫区或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留验,检出者予以隔离治疗。其次,对于单位内部传染源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疫情 报告工作。
(1) 早发现
早期发现病人的方法有:
① 通过多了解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员工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加强自报互报的自觉性。
② 根据体检结果。
③ 加强对重点人员的观察。
④ 对外来人员和外出归来人员进行必要的观察。
(2) 早隔离、早治疗
一旦确定有传染病,必须实施严密的隔离、治疗措施。甲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病人须就 地隔离,乙类传染病员送传染病医院隔离,隔离期限依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而定。
(3) 早报告
对法定传染病做出诊断或疑似诊断后均应迅速向卫生防疫部门和有关机构报告。
2.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消除处于外环境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 体和传播病原体的媒介动物,以达到阻断病原体进入人体的要求。主要内容为卫生管理包括给水、饮食卫生、污物处理、消毒、杀虫、灭鼠等措施。各种传染病各自具其特定的传播途 径,故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1) 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控制措施
① 隔离病人,防止与他人接触。
② 流行期间暂停集合和集体娱乐活动,减少聚会。
③ 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新,必要时采取空气消毒措施。
④ 病人衣服和排泄物消毒处理。
(2)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控制
① 自然疫源性疾病大都由媒介生物传播,应根据不同媒介的生态习性采取针对性的防 治措施,包括药物杀虫和孳生地处置。
② 加强个人防护,采用包括驱避剂在内的各种防护措施防止吸血媒介的刺叮。
③ 鼠类等动物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保存宿主,生活区内定期灭鼠,不要直 接触摸野外的病死动物。
(3) 消化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控制
① 加强水源及饮用水的管理。
② 对粪便及排泄物无害化处理。
③ 加强食品管理,把好“病从口入”关。
(4) 血源性等其他途径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控制
① 血源性感染的传染病,避免机体破损处接触这类病人的血以及其分泌物、痰、黏液 等可能带病原物质。
② 对供血血源要严格检测,排除一切可能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
③ 凡用于外科的各类手术用器械,包括注射针头均应严格灭菌消毒。
④ 避免与传染病的病人、带菌者密切接触。
3. 保护易感人群
增强集体免疫力,一方面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实施健身计划、坚持体育锻炼、 合理营养、保护环境与规律生活,注意及时彻底地治疗其他非传染病,保持平衡和愉悦的心境;另一方面是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