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瑞戴西Greendash

24小时手机咨询上海保洁公司24小时热线 18221844698

上海保洁公司电话   400-6167527

记者手记 | 带着保洁阿姨去暗访

发布时间:2018-10-06 00:56
作者:格瑞戴西


  text | 赵朋乐

photo | 大路

via | 新京报传媒研究(xjbcmyj)

9月26日,新京报刊发重磅调查报道《保健品会销组团套老人“养老金”》,记者赵朋乐假扮角色潜入会场,揭开了保健品公司购买老人资料、以免费旅游为名邀约实则骗老人高价购买所谓“防癌药”的黑幕。




这不是赵朋乐第一次暗访。这个25岁的女记者曾卧底洗衣作坊,调查7天酒店白床单背后的惊人内幕;调查北京“外卖邨”北京像素,揭秘外卖黑色产业链……这次保健品会销暗访经历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她对于暗访的操作边界又有什么思考?听赵朋乐如何讲述。



这不是我第一次暗访,也不是第一次假扮角色演戏,本以为早就克服了心理障碍,这次又出现了新的难题。

 

我们带了一位保洁阿姨一起去暗访。

 

通过第一次观摩会场,会销头目吕总对我新开的保健品公司非常看好,他认为,我只要多历练,“跟着他干半年,挣一两百万没有问题”。同时,他也要求我下次参会观摩,一定要带一位老人,这样才可以知道“什么样的老人可以卖货,什么样的老人不会买,什么样的表现才能抓住老人的心”。

 
▲2016年8月22日,六渡某酒店,会销头目吕姓男子,正给记者讲述参加他的会销的技巧及内幕。



▲2016年8月22日晚,六渡某酒店,唐姓老师(台上男子)正在教授会销领队们,针对第二天上午卖货,老师和领队如何配合,抬高卖货率。他教授大家卖货时,要有“狼性”。


为了进一步挖掘信息,我们决定找保洁阿姨帮忙。保洁阿姨60多岁,没有读过书,听了我的请求后,她答应同去,表示“只要不会添麻烦就行”。

 

参会的地方远在六渡,早上要起早去坐大巴。大巴车是会销公司安排的,开了近两个小时,一路上司机开得晃晃悠悠,我的心也提到嗓子眼,生怕出问题。所幸无事,我们依照安排,带保洁阿姨去游玩。游玩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之后的时间,就是讲座、卖货了。

 
▲2016年8月26日下午,午饭后,老人们乘坐大巴回市内。


每个环节都有安排,老人们看似只要坐在那里听就可以了。事实上,老人是否上厕所不回来、听讲座有没有鼓掌,都被保健品公司员工时时盯着,他们被吩咐一定要提醒老人不要打瞌睡,带动老人情绪,在适当的时候一定要叫好、鼓掌。

 


▲2016年8月25日下午,六渡某酒店,会销现场,50位老人们统一面对着讲台坐着,期间穿插坐着会销的领队。


下午讲座的尾声安排了会诊,会销头目吕总作为“科学家的学生”,也为老人诊病。保洁阿姨坐下后,告诉吕总自己经常干活肩膀疼、腰疼,吕总在纸上写写画画,告诉保洁阿姨,要警惕脑梗。

 


▲2016年8月25日下午,六渡某酒店,会销现场,老人们由各自的领队带着,排队去找会销的头目,“吕教授”进行健康咨询。


我站在一边,看到俩人都如此认真,又感动又想笑,感动保洁阿姨勇敢地帮助我们暗访调查,想笑吕总带着金丝眼镜装模做样,只得暗暗捏自己大腿,以免笑场。

 

到了晚上,还有吕总探望老人的环节。本来我与保洁阿姨同住,明知她没有休息,还要被安排站在门外,等吕总来了敲敲门,喊“阿姨,您休息了吗?吕主任来看您啦!”。吕总大步走进去,胸前还别着下午戴的大红花,与阿姨握手,并送上小礼物,真诚又有礼貌。

 
▲2016年8月26日上午,六渡某酒店,会销现场,会销工作人员给每一位老人看这棵牛蛙心脏,经过浸泡“酶法多肽”,四十分钟后还有跳动。


根本看不出来,前半个小时,老人们走后,吕总还在会场质问我,“你那位老人没有退休工资,怎么带过来了?你不会是把你家亲戚带过来糊弄我的吧?”我不动声色,皱皱眉头说,“她说儿子是开公司的,有钱。”“那就好,别什么人都带过来”。吕总很轻易就相信了,虽然他很好奇我到底是谁介绍认识的,但在向同事介绍时,我已经是他“很好的一位朋友”,以后要长期合作。

 

演戏并不是吕总的专长,每位保健品公司员工都会。他们亲切地叫着老人“叔叔,阿姨”,问候老人的身体,和他们聊家里的事。吃饭时,员工会陪同老人一起,端汤拿饭;晚会上,会为自己带去的老人争取小礼物;“阿姨,您吃好了吗?”“叔叔,休息的怎么样?”他们体贴又有礼貌。

 

老人们被哄得乐呵呵,不知道或者装作不知道第二天需要掏钱买保健品的环节。

 

“如果不被你骗,也会被其他人骗。”保健品老员工会这样“安慰”新员工。

 
▲2016年8月26日上午,六渡某酒店,会销现场,一男一女配合着,努力劝说图中老人“买货”。


很难想象,一位老人每天接10个电话,其中有9个都是忽悠电话。一位阿姨告诉我,她已经习是因为吃了保健品没有效果,她可能还会再买。

 

老人们很怕,怕自己生病、怕老、怕死。一位一年内花了近二十万买保健品的叔叔,面对所谓的“诊疗师”时,把自己十多年来的病痛一一诉说,希望得到诊治。连事先说明了情况的保洁阿姨,也想留存一位讲师给她开的药方,因为“上面写了她吃过的中成药”。

 
▲2016年8月25日晚上,六渡某酒店,会销现场,会销督导正给会销领队,就第二天上午卖货进行针对性培训。他总结老人们“有钱、有病、怕死”。


会销结束,我问保洁阿姨,如果我没有事先告诉她这是骗人的,她会不会买。保洁阿姨回答,“太贵了,要是一百二百的,我买”。

 

一位被忽悠买了保健品的老人,在电话里跟我说,“你可别报案啊,人这挺好的”。很难评价,这些老人的想法,只能说明骗子太会忽悠了吧。

 
▲2016年8月23日上午,六渡某酒店,会销的领队们正给大家看此次会销的“货”:葡聚糖。


有了保洁阿姨的配合,这次暗访相对比较顺利。有朋友听说,调侃道:“贵报保洁阿姨都能暗访啊。”我听了笑笑,心里却犯嘀咕,这算不算是钓鱼?

 

回想整个暗访过程,我们并没有让保洁阿姨去诱导会销公司做出原本不会做的行为;保洁阿姨作为参会的50位老人之一,没有受到特殊对待;我们也没有购买保健品,一切都是根据会销公司的安排在进行。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带保洁阿姨去,情况会不会不一样,吕总会不会因此不愿与我“合作”?暗访只是一种采访手段,也不是调查的常态。在暗访中,我能做到的是,坚决不去干预事情的发展。

 

暗访中,具体操作的尺度是多大,如何衡量呢?我想这是需要新闻人思考的问题,也是应该在实践中时刻保持警惕的问题。




荐读:


记者手记 | 揭开上蔡诈骗伤疤的记者:“我们没做错什么,我们不认输”


别让读者沦为“窥阴癖”| 特稿采写边界探讨(附普利策获奖特稿案例解读)


给爱撒谎的政客打脸,哪家媒体更强?| 事实核查型新闻:专业挑错80年



新京报传媒研究

【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


合作、投稿:发邮件至xjbcmyj@163.com或加小编微信:quxiadeyu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这样参与感满满的新闻,读者不想戳才怪 | 开学季 | 这份高含金量书单,你读完15本我就服 | |那些粉丝教我的事:做公号,“端着”只能是死路一条 |太阳报的聊天机器人 |曝光"CEO的秘密" | 9·11十五年杂志封面 |国际大牌广告闹出了什么笑话? |有25年经验的新闻摄影记者给了你4个建议 |除了“撩”,我对公号粉丝们做了什么?|6堂国外top新媒体公开课|开学季书单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